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教社科[2008]5号文件、湘教发[2010]19号文件及《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和《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教社科〔2015〕3号)等文件精神,为有效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大学生了解社会,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于2010年制定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和学生手册,2016年进行了修订。2018年教育部制定了《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教社科〔2018〕2号),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主动适应新时代、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引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修订本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结合实践学习思政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体现、反映和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践教学,对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立场,认识国情,认识社会,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行为,加深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奉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
思政课实践教学从本科上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每门课各划出0.5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概论”和“基础”课各0.5学分), 单独设置《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开展课外实践教学,并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集中实践环节,另每门课设置4学时课内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程》与四门思政课对应共分四个模块,
1.《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5学分,8学时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5学分,8学时
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5学分,8学时
4.《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0.5学分,8学时
三、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一)课内实践教学
1.课堂交流与问答、讨论等。要求每名学生一学期至少有一次课堂提问或回答问题或参与讨论并公开发言。鼓励多次积极参与。
2.课前探究学习、课内成果展示。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参加一项次主题探究学习、课内成果展示实践活动,展示形式可为演讲、微课、故事会、辩论赛、模拟法庭、情景表演、微视频微评论等,一般不超过10分钟。
(二)课外实践教学
1.国家重大会议精神、党的理论研究性学习或重大事件纪念专项活动及成果展示(4学时)
以国家重大会议精神研究性学习或年度件重大标志性事件为主题,指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结合所学专业,把专业技能与政治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开展系列主题竞赛活动(调查研究征文竞赛、文学艺术及科技创作竞赛、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宣讲活动或研究性学习及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担当时代使命。
此项为全校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集中活动,具体内容、形式与要求另行通知。每名学生一学期需个人或组团队参加其中一项活动。
2.参观考察杨开慧故居等德育教育基地并进行现场教学,开展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2学时)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道德与法律教研室教师于第7或9周组织学生代表到杨开慧故居等我校德育教育基地或湖南女子监狱进行参观学习或到天心区法院参加案件庭审旁听,学生代表需将参观学习的收获制作成PPT在班上交流,写出观后感与全班同学共享。其余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到长沙市内烈士公园、岳麓山、湖南省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或其他具有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意义的场所参观,并写出观后感。
3.参加一次以上社会公益或志愿服务、义工活动,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学时)
每个学生参加一次以上社会公益或志愿服务、义工活动,各班分成若干小组在第10周前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进行,教师进行抽查和指导。
4.课外阅读(不计学时)
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书籍,观看励志影片、有关法制和道德电视节目(推荐目录附后)2部(个)以上,撰写一篇观(读)后感或微评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课内实践教学
1.课堂交流与问答、讨论等。要求每名学生一学期至少有一次课堂提问或回答问题或参与讨论并公开发言。鼓励多次积极参与。
2.解读历史人物、演讲、说课、讨论会、辩论会、表演历史剧、模拟历史情景等内化性实践教学活动。
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参加一项次内化性实践教学活动,围绕主题进行课前学习准备、课内成果展示。演讲、说课活动以学生个人为单位上台展示,每次课以2-3名学生为宜,每人不超过3分钟;解读历史人物、讨论会、辩论会、表演历史剧、模拟历史情景等活动在开课后一周内以4-8人为一组自由组队报学习委员(科代表)安排,一次课一般不超过10分钟。
(二)课外实践教学
1.经典阅读和观赏等历史感知性实践教学(2学时)
第6-9周阅读近现代史书籍,或观看《长征》、《建国大业》、《复兴之路》等影视作品,或观看《南京大屠杀》、《辉煌成就——改革开放40年》》等专题图片展2部(个)以上(推荐目录附后),撰写一篇观(读)后感。
2.参观革命遗迹和建设成就,开展现场体验教学(2学时)
第6-12周组织学生参烈士公园、岳麓山黄兴墓、蔡锷墓庐、岳麓书院、天心公园、橘子洲头、杨开慧故居等长沙市及周边中国革命遗迹和建设成就,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并选出学生代表将参观学习的收获制作成PPT在班上交流。
3.国家重大会议精神、党的理论研究性学习或重大事件纪念专项活动及成果展示(4学时)
以国家重大会议精神研究性学习或年度件重大标志性事件为主题,指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结合所学专业,把专业技能与政治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开展系列主题竞赛活动(调查研究征文竞赛、文学艺术及科技创作竞赛、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宣讲活动或研究性学习及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担当时代使命。
此项为全校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集中活动,具体内容、形式与要求另行通知。每名学生一学期需个人或组团队参加其中一项活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安排和结合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采取课堂答问、讨论、辩论、演讲、说课、案例分析、情景表演、PPT制作等形式随堂进行。课内实践完成情况计入平时成绩“其他成绩”中。
1.课堂交流与问答、讨论等。要求每名学生一学期至少有一次课堂提问或回答问题或参与讨论并公开发言。鼓励多次积极参与。
2.课前探究学习、课内成果展示。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参加一项次主题探究学习、课内成果展示实践活动,展示形式可为讨论、辩论、演讲、说课、案例分析、情景表演、PPT制作等,一般不超过10分钟。
(二)课外实践教学
1.开展“读几本好书”活动(规定动作,2学时)
开展共同阅读一系列原著、文献活动,由教师推荐三个系列:国学系列,思辨系列,经济与政治前沿系列书籍给同学们,每位同学至少阅读三本以上相关书籍,使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形成思想上的碰撞,认识上的沟通,以达到共同提高认识和素养的目标。同时,开展好书交换阅读活动,每个同学把自己读过并喜欢的书,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换阅读,形成“经典好书大家读”的读书学习氛围。开展专题读书讲座,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学习需求和生活需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的本源、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科学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为什么能实现?)等方面的课题,举办专题读书报告会,时间为3-9周。(书目见阅读参考书目)
2.国家重大会议精神、党的理论研究性学习或重大事件纪念专项活动及成果展示(4学时)
以国家重大会议精神研究性学习或年度件重大标志性事件为主题,指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结合所学专业,把专业技能与政治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开展系列主题竞赛活动(调查研究征文竞赛、文学艺术及科技创作竞赛、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宣讲活动或研究性学习及成果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担当时代使命。
此项为全校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集中活动,具体内容、形式与要求另行通知。每名学生一学期需个人或组团队参加其中一项活动。
3.思辨与感悟或“热点问题”论坛(2学时,二选一)
(1)思辨与感悟:问题与对策写作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真正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每个教学班按5-8人为一学习小组,选择一个专题或结合社会生活方面问题进行学习研究。
(2) “热点问题”论坛或辩论、演讲活动
第一,建立论坛或利用学校教学平台本课程微课网站,就“时事热点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阅读相关内容,督促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也可由任课教师或学生主持,回答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把握论坛导向。论坛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论坛中有意义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带进课堂教学,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参与性和实效性。
第二,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辩论赛活动,根据原理课特点,着力培养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和辨析能力,针对理论热点和同学们的疑问去设置辩题,辩论可采取班级预赛,全校决赛的形式进行;主题演讲活动,结合课程的内容,根据当前的社会热点、理论热点以及同学们的关注点,举办专题演讲活动。时间为第10周以前。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一)课内实践教学
1.课堂交流与问答、讨论等。要求每名学生一学期至少有一次课堂提问或回答问题或参与讨论并公开发言。鼓励多次积极参与。
2.课前探究学习、课内成果展示。要求每个学生一学期至少参加一项次主题探究学习、课内成果展示实践活动,展示形式可为讨论、辩论、演讲、说课、案例分析、情景表演、PPT制作等,一般不超过10分钟。
(二)课外实践教学
1.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基地参观考察和现场教学(2学时)
由教研室于第8-10周组织学生代表到韶山毛泽东故居、花明楼刘少奇故居、浏阳胡耀邦故居、井冈山等我校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择其中一个),学生代表将参观学习的收获制作成PPT在班上交流,让全班同学共享。其余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自行组织到长沙市内如烈士公园、岳麓山、橘子洲、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第一师范、雷锋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他革命遗址或先烈足迹等参观,并写出观后感。
2.国家重大会议精神、党的理论研究性学习或重大事件纪念专项活动及成果展示(4学时)。
以国家重大会议精神研究性学习或年度件重大标志性事件(如十九届四中全会、两会、改革开放40年等)为主题,指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结合所学专业,把专业技能与政治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活动(大学生思政课艺术作品展、“昂首复兴路·最美新时代——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比赛、“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等活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主题竞赛活动(调查研究征文竞赛、文学艺术及科技创作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十九届四中全会(两会)精神热校园”主题演讲、宣讲活动或研究性学习及成果展示活动竞赛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和“四个自信”、自觉担当时代使命。
此项为全校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集中活动,具体内容、形式与要求另行通知。每名学生一学期需个人或组团队参加其中一项活动。
3.问题与对策写作活动(2学时)
选取一个基层单位或管理部门,对该单位、该部门或某团队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地域治理等存在的某方面或某一个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与思考,制订相应治理策划案,就整治的目的、重点、措施、目标等进行论证,提供一篇整治方案稿。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历史进程、理论精髓等经典著作阅读和专题纪录片、政论影视片等观赏(不计学时)
由“概论与形势”教研室教师向学生推荐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和有关文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或观看《毛泽东》、《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改革开放四十年》等专题纪录片。由学生个人在第15周前根据课程要求自主选择内容、形式和时间(3部以上)并以小组或班为单位进行读书报告与交流会,撰写500字以上的读后感或观后感。
四、实践教学的机制保障
1.建立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校内外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构建实施以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形势报告、参观体验、社团活动、自主学习五大实践成才导航计划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编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程》,印发学生《湖南女子学院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手册》。
2.建立实践教学联动机制。整合学校资源,健全组织管理方式,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及各系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和“思政课”教师联系系部制度,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中心,具体负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和教学基地建设。“思政课”专任教师与辅导员、社团指导老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
3.全面实施和推广以女性主义关怀理论和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为基石的实践教学关怀模式,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菜单式、项目化驱动,创建我校实践教学特色品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择每门课所提供的实践教学项目,确定项目主题和合作团队,开展实践活动并形成实践教学成果报告。
4.保障实践教学必要条件。第一,学院按学生数以生均10元每年划拨思政课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并列入思政课专项经费的年度预算;第二,按照教师实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实践教学课时,等同课堂理论教学课时核算标准计入教师总工作量;第三,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德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一批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校内建设“思政课”多功能实训室、模拟法庭与法律咨询室、军兵种知识展室和国防教育专训室等三个实训室和一个名师工作室,开展情景体验、影视观赏、网络互动、形势报告、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学生自主交互式研究性学习、学生实践成果展示等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和名师导学活动。在校外新建1-2年实践育人共同体基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律常识进农村、进社区、进村民、区民和学生头脑。
5.做实做强学生理论社团,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品质。着力培育学生理论骨干和理论社团,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鼓励和指导 “女性马克思主义者学会”等学生理论社团开展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沙龙、专题征文、读书报告会、热点讨论会、社会调研、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和多媒体创作展示等活动,评选“理论之星”,创造条件开展“理论之星”暑期夏令营和“三下乡”活动,帮助学生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
6.建立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第一,思政课教师完成课外实践课教学任务两年,被认定为完成学生工作经历,作为晋升职称的一个条件;第二,思政课教师完成实践课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与工作报酬、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挂钩;第三,将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情况纳入思政课课程考核体系;第四,设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社会实践奖励基金和学生德育实践项目并给予经费资助。第五,建立思政课学习“理论之星”和“实践之星”评选制度,每年评选出在思政课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的思政课学习氛围。
四、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
1.学院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领导机构;思政课教学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修订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组织各门课程实践教学大纲的编写,制定学期开课计划,审批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授课计划和实施方案,检查、指导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活动,审核实践教学的经费使用,总结评比实践教学的效果、核报实践教学教师工作量等;党委宣传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部门,负责把握实践教学活动的政治导向,协助做好宣传工作;教务处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审批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协调学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核发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工作量报酬,检查、督导全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和各教学系党团总支在组织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就业教育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团活动、心理咨询等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积极协商、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和学生课程考核实践部分的鉴定评价工作。
2.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随堂进行课内实践教学,不另外安排时间。课外实践教学利用学生的生产实习、专业实习和课外生活及节假日时间,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分散实践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行安排,集中实践由思政课教学部相关教研室统一组织。指导教师一般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
3.每学期指导教师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制定学期实践教学授课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开学初布置到教学班级。每位学生应积极参加、认真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结合实践的具体情况,在相应课程开课后两周内制定出本门课程的分散实践计划。学生每进行完一项社会实践应及时填写《思政课实践教学手册》并根据课程指导教师的安排交指导教师评阅签字。各任课教师要严格把关,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和教学实效。
五、实践教学的成绩评定
1.思政课实践课程教学成绩评定以百分制计,每个模块的成绩分别占课程总成绩的25%。
2.任课教师应在相应理论课程结束前一周完成所指导学生的所有项目实践成绩评阅和成绩评定工作,并在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录入相关教学指导记录和成,填写《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登记表》交所在教研室。
此方案从2018级学生开始实行。
湖南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8年8月
- 上一篇:我校开展思政课教师教...
-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